摄影进阶:为什么镜头的光圈非得减两档,画质才最佳?
6413 views, 2019/06/03 updated Go to Comments
老摄影师都知道
镜头光圈减两档使用,照片最清晰
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就不知所以然了
本文从相机成像原理说起
带你弄懂原因
合理发挥镜头的能力
光圈越大,像质越差
镜头的作用是将外界光线汇聚到相机的传感器上
让景物的每个位置,
与传感器的每个像素的位置对应起来
所以理想情况下应该是这样的:
通过镜头的光线汇聚到传感器
形成一个圆斑
如果这个圆斑比单个像素还要小
那么照片就是最清晰的状态了
不幸的是,由于镜片形状的关系
不同位置对光线的汇聚能力是不同的
真实情况是下面这样:
可见单镜片后面的光线几乎找不到汇聚的焦点
成像质量惨不忍睹
这被称为镜头的“球差”
所以现代镜头动辄十几块镜片
就是利用不同材料的折光性能差异
来回折腾,尽量把“球差”给抵消掉
然而更令人郁闷的是
除了“球差”
镜头还有好几种像差!
比如“色差”
是因为镜片对不同颜色的光,折光性能不同造成的:
看到下图的色差了吗:
又比如“场曲”
是因为不同方向的光汇聚到不同距离造成的:
除此之外
还有“像散”、“畸变”等其他像差...
现代镜头只能尽量减小这些像差
却不能完全消除
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镜头,
画质(还有价格!)会有区别了
虽然像差的种类很多
但是都有一个共性:
越靠近镜头的中心,像差就越小!
那么如何来截除掉镜头边缘较差的光线呢?
没错,就是靠光圈:
原理清楚了:
光圈越大,
镜头边缘进入的“杂光”就越多,
画质就越差。
或许你会问:既然大光圈画质差,
为什么镜头厂商还要搞那么大?
答案是虽然大光圈像质会下降
但是也没差到不能用的地步
让用户多个选择,何乐不为呢
光圈越小,像质也越差!
既然如此,是不是光圈越小,像质越好呢?
不是的!!
这又是咋回事呢?
让我们从水面上的“水波”讲起
下图中,水波从左下角通过小缝,
右侧的波纹会变成这样:
缝越小,波纹就接近扇形
像下面这样:
直觉告诉你确实是这样的,生活常识而已。
精彩的来了。
现代物理证明
“光波”也是一种“波”
它通过小缝的行为,和水波是相同的!
推广到镜头当中
当“光波”通过“光圈”后
光并不走直线,而是像“水波”一样
以扇形传播,并且有“波峰”和“波谷”
所以传播到传感器上的就不是实心的圆斑了
而是像水波纹一样:
这就有违生活常识了,但事实如此。
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这种现象?
因为这种“光波纹”实在太小了
小到肉眼根本没办法分辨
让你误以为“光线”是在走直线的
相机就不同了
传感器的单个像素只有几个微米大小
光的波动性会非常的明显
和水波纹一样的道理
光圈越小(即相机内通光的孔越小)
“光波”特性会越明显,
光波纹会更多、更大:
当光波纹的大小超过单个像素时
画质就开始逐渐下降了
另外,小光圈会导致进入相机的光不够多
也会导致画质降低
看来光圈的调节还得有个度
太过极端都不太好
那我怎么调节光圈呢
我始终建议新手多使用Av档(光圈优先档)
因为光圈作为镜头最重要的参数,
是一定要靠人脑来调整的
其他的参数放心交给芯片吧
盲目使用M档(全手动档)
对新手没有太大好处
再说光圈本身
对大部分镜头来说
光圈的中段是画质最好的
比方说 24-70 f/2.8 这个镜头
最大光圈是2.8,减两档(拨6下拨盘)即为5.6
从5.6到8这个区间,就是画质最佳的范围了
对画质高要求的场合
(比如大型海报)
尽量在这个范围内调整光圈
可发挥镜头的极限分辨能力
更大的光圈值当然也是能用的
代价是画质会稍稍下降
对于在朋友圈分享照片的摄友来说
不用担心,基本是看不出变化的
小于20的光圈就不要用了
画质不好、没有实际意义
关于光圈与画质的原理就讲解到这里
望大家多多实践、融会贯通
合理利用相机的能力
拍得满意的照片!
- 有疑问请在杜赛的个人网站留言,我会尽快回复。
- 或Email私信我:dusaiphoto@foxmail.com
本文图片来源:Wiki & 网络